广毅:为什么要读经
一、从经典涵义方面
要了解为什么要读经,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经。据《说文解字》解释,“经”本义为织布机上纵列的丝线,以供纬线穿梭交织。因为其具有先在性、恒久性与不易性,故在文化上可引申为亘古不变的常道常理。“典”本意為冊子,而记载这些常道常理的书册即被称之为经典,简称经。
根据全球读经教育提倡者王财贵教授所提出的编选读经教材的五个标准,分别为:一,义理上深厚高明; 二,文学上优美瑰丽;三,文化上影响流传;四,社会上哙炙人口;五,性情上恬适自在,隽永可人。根据这些标准,王财贵教授编选了十本经典读本,以四书五经为主,涵盖经史子集约三十万字,作为青少年经典诵读的教材,以期成为今日青少年企及历代圣哲智慧的密匙。而这些教材,和从孔夫子开创有教无类的私学,把文化知识由贵族传向平民至清末民初,两千多年间,各私塾书院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教材选取,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只要是经典的,就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在此并非盲从古人或标新立异,乃是由四书五经其本身之深刻内涵使然。试问,这样的经典之作我们不去读诵,去读诵什么呢?这样的原创性思想我们不去温习,去温习什么呢?
二、从学习能力方面
从人类的两种学习能力方面讲,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正常人,其学习特点所遵循的规律无不是年龄越小越擅长记忆,年龄越大越擅长理解。故当在年幼之时,当通过读诵的方式多记忆经典之作,以达到全面开发人性,为成就有深度文化教养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待其完成*一阶段的扎根教育,正是理解力日渐增长的时候,再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小则谋生养家,大则修齐治平,总而言之,为人处事两不误,此即孟子所谓“幼学壮行”之意。
在古人,于此理坦然明白,无有疑惑,故无论孩童他日立何志向,从事何种职业,皆当经历私塾之教育,而私塾又必以读经写字为核心,师生相传,父子相授,数千余年,不绝如缕。惟在百年来西风东进,全盘西化之今日,国人完全忘却古人教育之智慧,以认知心理学之实用主义作为一切学科之标准,凡事但求当下能否了解实践,导致物欲横流,人心失所,因为找不到精神家园,拔剑四顾心茫然之士众矣。
三、从教育原则方面
任何教育,都是由其目的决定所应遵循的教材、教法、教育时机三原则。我们让孩子从小到大接受数十年教育的目的何在?如果没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便急急忙忙的去去努力实践,恐怕又会南辕北撤,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个年龄段,便把某种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教育目的的全部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此时,他所需要的不是养家糊口,也不是建功立业。那如何来界定教育的目的?王财贵教授给出了一个客观且切切的答案,即开发人性,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倒是容易理解,那何谓人性?其实,人性虽然内涵复杂,古今中外可谓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亦可通过两方面来了解,即人性的两方面表现:品德和知识。一般所谓“才德兼备”“品学兼优”是也。
那人性怎么开发?古今中外各有其说,亦有其法,但都必须遵循人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人的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同特点。现代西方科学研究也给我们提供确凿的研究成果,即一个人的聪明往往取决于其脑神经是否发达,而丰富的信息刺激可以增进脑神经树突的生长连通。西方的科学研究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零到三岁大脑发展完成60%,三到六岁完成30%,六到十三岁完成10%。换言之,一个人一辈子是否愚笨智慧在十三岁基本已经确定下来了。而中国古人也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更证此说乃人类共识。所以从人性开发的全程性来说,可以听的时候给他听,可以看的时候给他看,可以念的时候让他念,可以记忆的时候让记忆,可以理解的时候理解。而所选教材必须符合其学习方式,即听就听经典的声音,看就看经典的画面,念就念经典的书籍,理解就理解经典的智慧,以简驭繁,以道驭术。从人性开发的全面性来说,人类的漫长历史成就了人性在不同领域的开发和成就,可大分为人文、科学、艺术三方面,而各自都有其不同的范畴和领域。所以学习不同领域的学科就应该遵循不同领域的规律和要求,一刀切式的教学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科领域。故教育的目的确定教育的对象,由教育对象决定选用何种教材,由教材的特点决定选用何种教法。由人性开发的全程性,决定了在基础阶段之教育务求教授终生受用之学问,而不能只看到某一阶段;由人性开发的全面性决定了基础阶段所学内容不能偏于一科,而是通过启迪智慧从而对以后所要学习的各种学科都能起到促进和指导的作用。
四、从童蒙养正方面
《易经》蒙卦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也就是说,在一个孩子蒙昧无知之际,即能够用恰当如理的教育把他养正了,这相当于圣人的功绩。盖因为,孩童初生人间,诸事迷茫,如同一张白纸,染于黑则黑,染于白则白。故尤须给予正确的引导,理性的启发,让蒙童通过耳濡目染,师长教诲,以日渐明白为人处事之道。一个人生命成长,需要衣食住行以保障之,那一个人慧命之成长,又当以何保障之?孟子云:礼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诚然,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人之能知礼知义,能够依理而行。《礼记》檀弓篇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依古人之见,人和禽兽是一定是要区分开来的,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生而性善,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之心,展现于个体生命即为仁义礼智四种德行,这不正是为人之根本所在吗?然推己及人,则一个人一生中必然要面对和处理的五种关系,又称为五伦,分别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凡此种种微言大义,舍经典又能从何处明白呢?读经教育,就是利用承载着人类很高智慧的圣贤经典,对少年儿童进行适时合理的启发涵养,以期从小能具有端正的品德,远大的理想,养成正确的是非价值观,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